但凡认识桂行创且稍年长于他的人都会呼他一声“小桂”而令人倍感亲切的。我想,这大半是因为“桂”、“鬼”谐音的缘故吧!然,尔后你会发现他的个性十分内向,文质彬彬中透露出一副睿智和自信的眼神——此刻他正上下不停地打量着你呢!淡淡的笑意中蕴涵着无尽的机智——几分的“诡秘”与“狡黠”。口中发出阵阵低慢的语音,恰似他向你传递某种谦恭之意的信息。立马我就意识到,呀!他就是“中国画”……地道的中国画!……这便是桂行创,我所感觉到的桂行创和他的山水画。
事实上,首先映入我记忆的是一次次的获奖消息方使桂行创的名字进驻了我的脑海。然后我又不断地想,何以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后生的画却屡屡得奖?莫非此中真有什么谛奥?它促使我不由自主地要去关注和细读他的画。因为一个从大山里出来的年轻人会达此境地绝非偶然。我有个固执的“弱点”,便是不管是谁的画只要它有可学之处我必学之、取之。此种一本万利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原来他的画竟如此活脱地与他的那张脸和神情一无二致——清逸、文雅、脱俗,又于平和中充溢着诡谲与睿智——总之,清新、谐调是他作品的一大格局。至此,我想重述一下的便是艺术总是艺术家本性的表露,尽管我们还须学习技能,但技能只能是有助于更好地映射艺术家内在的本原的手段。大气也好清逸也罢,莫不如此。然现时的大多数染指丹青者,其不问自身内质如何(它绝不代表所画风格的工、写、浓、淡之不同),而致误闯歧途者太众,以致满纸黑鸦的恶浊之气令人窒息,还自冠以博大精深、民族精英之美名者有之。然而就是这一批“小二”们在“势不可挡”地败坏着中国画的名声。而小桂的这个格局绝非人人皆得而有之的易事,而且恰恰就是这点才是我们所不能等闲视之的呀!而以此自审自律才是与己与人不无好处的要务!那么一个具有山野般清新格局的人,那种似山石的无欲(当然是相对的)、博大、自若素质的艺术家,他的一招一式是毋须作任何的刻意而恣肆挥毫的。不是吗?桂行创的山水画在平直的下面却满布丘壑跌宕——那是他对人生、艺术不断思索的记印——尽管他画中的每一个局部,每一点笔墨的干、湿、浓、淡,用笔的正、侧、刚、柔变化又处处表露出他那得天独厚的机趣与灵性,那个在平直中的诡谲使他的作品平添了无限生机与艺术的意趣,这一切构成了他艺术的特色——艺术表现上的平直与多姿多彩,又依然是一尘不染的清凉,没有凡俗与尘埃。从而引发出人与自然间美好沟通的那份情感,沉重而博大的山石变得温馨可亲和人意盈然了。
心地平和品格高远是桂行创内在品格的基本内涵,是构成桂行创作品不骄不躁、平和可人面貌和格调的基本要素,这种与生俱来或后天获得的品格将给艺术家带来创作的成功和意外的喜悦。就这点而言,桂行创是幸运的。
就表现风格而言,初读桂行创的画,他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继而审视他的画,他的山石的皴擦表现又是传统的,乃至宋元诸大家的身影亦处处可见。这给他的画风带来一种平稳、正气、可信又诡谲隽永之感——他独得自然与传统的双重蒙养,加之自身的那份适控的灵气,难怪评委们总会给他的画一个格外的青睐是顺理成章和无可置疑的了。
今天在河南画坛冉冉升起的这颗新星让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山水画创作《积翠重苍》入选“跨世纪暨建国50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获金奖,《苍翠大别山》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苍翠豫南》获“中国画三百家展览”铜奖,《积翠重苍》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中国画百年大展”,面对以上的成绩,在我们欣喜之余,我更期待桂行创的明天,这颗新星将散射出更为巨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