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青年实力画家中,桂行创无疑是比较受关注的一位。带着一支画笔从大别山走出,繁华都市如吹来了山野清风;喧闹世界又多了一份淡定从容。
数十年的山居徜徉,朝晖夕阴,雾蔼晴岚,春来秋往,万万千千。日子记着,山记着,桂行创记着。
岁月纵然无声,青山其实有眼。李白说:"相看两不厌" 辛弃疾道:"见我应如是",千年的伫望,而今它在等谁,又将目谁以青眼?
其实,读懂一座山也着实艰辛。
如王维,独坐幽篁里,了无牵挂,友明月, 觞清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黄公望,临清流,倚古松,山居年年,丹青不知老将至,笔下风光,平淡从容。如八大,片肉旨酒,可以卒岁,一叶风随万里身。苦雨浸心,孤傲卓群,自是别一番怀抱。
而桂行创呢?
一直以来我总以为,画作山川应表现到足够到高大突兀,气势袭人,才足可征服观者。孰不知你是在拿一种仰视的目光去观赏,那么在你眼里,山永远是神秘而不可触及的。你会感到直面山水的茫然与不知所措。歌德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本书,在它每一页的字句里都能读到最深奥的消息。或者我们可以说,山被赋予了生命和思想,但只对那些能解其意的人。
回首中国山水,我们必须承认,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无疑是把山水拿来投做了案头清供,赏玩咏叹。自以为“不出户,知天下”画出的如同风景画;自以为,很了解山,将其渲染得高大雄奇,以为这才叫真山水。孰不知刻意求来的姿态是平庸的另一张脸孔.其实你会发现它也很容易被模仿或复制的.真正的艺术是不可复制的,技法可以效仿,但气息却无法捕捉。它是贯穿作者灵魂而寄托的生命感悟。当你漫步在桂行创所构建的山水世界中,你能深切地感觉到,你就在山的怀抱中,在山的臂弯里。
从桂行创那满目苍郁的画面中,你总能觅到屋的踪迹。或星星点点,或若隐若现,或就在眼前。当你的目光在山势与地形的起伏中流连驻足而不知归途时,你感受到了归属,寻求到了关怀。在你看尽繁华之后的疲乏中,在一切尘埃落定的无奈时,在一切百转千回而无从寄托中,你感受到了归属,寻求到了关怀。屋在山的怀抱里是那样安静,那样悠然。正因为有了屋,山才有了感情,有了屋山才有了思维,有了屋,山才能完成完整。如果说,鸟是树的花朵,那么在这层峦叠嶂的山脉中,屋就是你自己。
是人间不是天堂。看桂行创,令人欣喜,有传统功力,有自家风貌。有思想,有意蕴,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诚然,如米芾所言“山水古今相承,少有出尘格者,诚不若谢赫所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至今,各善一节。”桂行创善一节乎,知足知不足乎?
艺术之路百千径,内核只是心与物。心入主则物为我,物入主则我为物,心牾合一,体味生命,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山川自然之美。正是传统文心。是故,荆浩云:“师法自然”,范宽云“与其师于人,未若师诸物,与其师诸物,未若师诸心。”山水之道甚矣,行之不可不笃。
是故谈桂行创,有如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