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上有问“汉小篆代表作《袁安碑》称得上是大汉书法的主流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现在收藏在河南博物院的《袁安碑》之所以有名,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碑主袁安是名人,位至三公。袁安是东汉汝南人,袁安的成名比较奇特,留下了“袁安卧雪”的典故,以此典故进行艺术创作的很多。袁安虽然官当的很大,但并没有什么彪炳千秋的业绩。因此,《袁安碑》中除了记述履历并没有写多少功绩。袁安最大的贡献是使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由袁安至袁绍、袁术,五世贵显。在《三国演义》中袁绍与“四世三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汝南袁氏”千百年来成为著名的袁氏郡望。
第二个原因是《袁安碑》的碑文是用篆书书写。在东汉,碑刻多用隶书,用篆书写内文的比较少,篆书多用在题额上。巧合的是,袁安儿子袁敞的碑刻,也是用篆书书写的。
第三,《袁安碑》的篆书水平非常高,而且保存较好,成为篆书家们的“心头好”。
《袁安碑》的篆书水平很高,可以说是汉代篆书的代表作品。但是,称不上是大汉书法的主流。因为,时代风尚已经变了。
熟悉书法史的人都知道,商代甲骨、周代金文、秦代篆书、汉代隶书的演变规律,这种演变不会像王朝的更迭那样有明确的时间点,而是有序幕和尾声的。汉代书法的主流是隶书,前期的隶书受篆书影响比较大,后期的隶书逐渐向楷书、章草过渡。《袁安碑》、《袁敞碑》用篆书而不用通行的隶书,可能与他们家族对篆书的偏爱或家族中有篆书高手有关吧。就像汉字的主流是简化字,有人喜欢繁体字,只能说是一种情怀罢了。或者就像纸质媒体,在数字化新媒体的时代,办得再好,也不是主流了,只是一种对传统的守望与坚守。
“大秦赋”虽好,终会被“大风歌”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