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郭歌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洛阳三面环山、四水中流、土壤肥沃、盆地广达,先后13个朝代,105位帝王,在洛阳建都、执政,曾在隋唐时期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讲解员杨珂馨介绍,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任命当时非常著名的设计师宇文恺在伊洛河盆地中央规划建设东都。
建成后的都城南直伊阙,北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横贯其中。这座占地47平方公里的城市分为三重。西北处坐落着皇帝居住的宫城,南边的长方形区域是百官办公的皇城,周围整齐排列的小方格位于郭城区,也叫里坊区,分别排列于洛南洛北两个城区,是百姓居住的地方。“隋代时期里坊达到126座,隋炀帝为充实新城,特地下令将原来州治的百姓和富商迁至东都,并赐予宅院,洛阳城就迅速繁华了起来。”杨珂馨说。
隋唐两代在洛阳城内设置了北市、南市和西市三座规模庞大的市场。南市以经营日常商品为主,在三个市中规模最大,最繁华时商户有三四千家。杨珂馨介绍,当时各类重要商品如金银珠宝、瓷器、皮毛、丝绸等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南市,再从这里发送到西域、日本等地。
隋唐大运河的贯通,打开了帝国经济的大门,天下珍奇乘着运河经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往来。洛阳城市中的洛河便是隋唐时期东都洛阳的经济命脉之一。有序的水系网,将往来的商品、漕粮通过水路传送,大大弥补了陆地运输耗时耗力的短板。
“所以隋唐时期的洛阳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7-11世纪洛阳多次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双向三出阙的应天门即见证了当时万国来朝的盛景和洛阳的繁华。”杨珂馨说。